牛智有老师秉持着“以德为本,以爱为源,秉承’情、境、乐’一体”的育人理念,无悔扎根华农讲台三十余载,深耕不辍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。
曾获我校“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”和湖北省“优秀学位论文指导奖”的他,总是把教好书,育好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,并且三十年如一日。他说: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我把三十年的青春都献给了教书育人这项漫长且伟大的事业,身为教师就必须怀着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,扎根三尺讲台,坚持教书育人,不负教书使命,不忘育人初心,在“学、思、践、悟”中铸魂育人,围绕“实”字培养“三会”人才。”
扎根三尺讲台,坚守育人一线
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,每个人都期许着些许改变。在外人看来也许教师是十分单调枯燥的工作,一年又一年讲授着没有太大差别的教学内容。但对于已经58岁的牛智有老师而言,他恪守这份坚持,全情投身教育教学工作,见证了华农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卓越工学人才培养的逐梦之旅。他谈到:自1991年我就已经扎根在狮子山这片沃土,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《畜牧机械》《农业物料学》等方面的教学工作,他说,农业机械行业其实年年都在更新换代,教学内容、备课资料、设计思维都在变化,既然从事教学,就必须要对三尺讲台负责,对万千学生负责,对知识的剖析不仅要精准到位,更需旁征博引,
。除了讲授好专业课程外,牛老师始终坚持成才先成人,育人先育德的人才形成规律,以“大思政”改革为背景,以专业技能为主线,以案例教学为方法,将“思政元素”融入到教书育人中,实现“思政教育”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,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学习生活中塑造灵魂、品行和人格。
在《农业物料学》课堂上,他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建设行动上来,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就农业物料的力学、热学、光学及电学特性等不同性质展开文献综述和展示汇报。在《畜牧机械》课堂上,他围绕现代农业农村装备的发展现状,结合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中的问题与技术瓶颈,深入分析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战略任务,他鼓励同学们要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,在农业机械化、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,更要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。“什么是造福于农民的农业装备?怎么才能帮助农民实现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的养殖?作为农业工程系的学子,我们身上肩负着责任和使命,这门课程教会我不仅要在研究上做好做细,走深走实,更要把工匠精神深深刻在我们心中,在科研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”2019级农业机械化本科生黄巧说
牛智有老师对实验课程的设计也是别具匠心。他努力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中不断融入自己的思考,有意识地尝试新的、更加完备的教学模式。他将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竞赛内容引入新生实验课堂,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。他认为,学生要尝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相结合,鼓励学生在创新和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思路和想法,对兴趣点大胆尝试、不断探索,通过手、脑、心并用的方式锻炼学生勇于发问自主解答的能力。
深入田间地头,淬炼实践本领
俗话说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,每年的研究生组会时,“牛师傅”总会给新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:我把你们领进门了,你们打算怎样修行?修行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“牛师傅”也有着自己的答案。他告诉同学们,生逢其时,青年当有为,要老老实实做“牛”人,踏踏实实做“牛”事。
“只会坐在办公室里看文献、做设计,只在计算机上绘图纸、建模型,这样的能力是不够完备的”,在牛智有看来农业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,既要培养学生沉下来的科研能力,更要培养他们走出去的实践能力。牛老师结合工科特色,在校内走进实验室,走到学生身边,耐心指导学生动手实操方法;在校外走进企业,用自己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条件,开展生产实践。他谈到,学生不切身实地走到生产一线去,他们就不知道零件是怎么加工的,农机产品是怎样形成的,机械装备是怎样装配完成的。只会纸上谈兵,凭空想象,设计出的机械装备既不接地气也不能解决农民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为践行‘手脑并用、知行合一’的华农育人理念,让学生熟悉农机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过程,启迪他们创新设计的思想,开阔思维,牛智有老师开创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方式,和学生一起深入田间地头,走进生产一线,一同在实践中研学,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获得感觉、知觉、想象等多维感受,促使学生对研究课题有充分的体验和理解。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、增强实践技能、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。“我鼓励和带领同学们到企业中去,到生产实践中去,引导大家在现实中感悟农业装备的真趣。”他说,要把更便利、更高效、更智能的畜牧机械应用到“三农”一线,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。
“通过‘鼻闻’、‘眼看’亲身体验,如何获得气味信息和显微图像信息?如何获得信息特征实现鱼粉新鲜度和掺假的快速无损检测与识别?”研究生李洪成同学通过生产实践中牛老师抛出的“砖”,经过数年的努力最终引出了属于自己的那块“玉”,他将鱼粉粉碎机中“反刍槽”改进为“反刍拱”,可以将粉碎机效率提高20%左右,有效地提高了鱼粉的生产速率。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,牛老师一直在用行动告诫同学们,问题来自实际,课题服务生产,要从实践中来、到实践中去。
发扬“三牛”精神,引领学生成长成才
牛老师桌子上一本相册的扉页上写到:时光荏苒,在这短短两三年的时光里,在牛老师的教导下,学生修身齐学不敢有懈怠。冬去春来,花开花落,唯有师生情谊在时间的洗礼下越发浓重。学生无以为报,特制作纪念相册一本感谢师恩,让这段情谊永流传。这是17级全体研究生给牛老师的毕业赠言。
在牛智有的课题组,“暖和”是同学们提到最多的词语。他们说只要“牛爷爷”在,“放牛班的春天”,是暖和的,幸福的!他严慈相济,以德为本,以爱为源,对学生耐心指导,严格要求,事无巨细地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,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,深受同学们的尊敬与喜爱。“为防止疫情,是牛老师亲自接送我们去实习,期间每隔1天,牛老师就会询问我们科研进展以及生活情况,并叮嘱我们天大地大,身体最大。仍记得第一天送我们到实习公司时牛爷爷的那句:放牛班的孩子们就先交给你们了。”21级研究生徐志杰回忆道。
能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,牛智有老师与同学们有着自己的“交道”之法。他构建“集中研讨、轮流汇报”模式,建立“老生讲课题,新生讲文献”的例会制,围绕课题和文献内容,交流思想,开阔思路,解决问题,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,培养学生从“不会讲”成为“站起来会讲”的“初生牛犊”;他时常走进学生工作室,伏在案头,逐字逐句地修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和专利,大到结构、小到标点的“花脸稿”每次都要“折磨”学生好一阵子,只为把学生从“不会写”培养成为“坐下来能写”的“智识分子”;实验室之外,师生的业余生活更是精彩纷呈,牛老师多次开展茶话会、座谈会等,与学生在活动中一同学习,共话成长,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与体会,鼓励学生争做一名坚定信念、勇于奋斗、知行合一的“走出去会干”的“有为青年”。
从“放牛班”走出去的每一位学生都在用行动践行“三牛”精神。于重洋和扬天圆两位研究生分别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支教计划,深耕基层田野 扎根乡村一线,艰苦奋斗、甘于奉献、心怀暖阳,做好传递爱心的志愿者;耿婕、张维健等几位同学先后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、院研究生会主席等职务,积极投身学生工作一线,燃烧自己火热的青春,奉献自己青春的年华。现任山东理工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团队学术骨干的2017级李培博士也曾是“放牛班”的一员,她分享道:“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术上,牛老师一直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引导我们做一名具有爱心、乐于奉献的实在人。很幸运自己现在仍从事学习研究工作,我会继续踏踏实实做‘牛’事,翱翔在科研的‘理想国’。”还有扎根基层一线,专注科技推广服务,获得脱贫攻坚嘉奖奖励和优秀科技工作者——史利军;尽职尽责,勤奋刻苦,乐于奉献,被评为2019年度单位优秀党员——张振。
“学生成长,是我的成长;学生成人,是我最大的成就。”牛智有说,他已将近“耳顺”之年,在狮子山耕耘了32年,未来他将继续躬耕讲台,以德为本,以爱为源,秉承“情、境、乐”一体的教书育人理念,在“学、思、践、悟”中铸魂育人,围绕“实”字培养“三会”人才。